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必须遵循责任承诺、方案先行、样板示范、班前讲评、过程控制、量化评价、持续改进的要求,按照PDCA循环运行,严格控制、持续改进、科学组织、规范管理,最终实现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全面稳定可控。
1、石灰稳定土基层
(1)打格上土:路基恢复中线及边桩,根据运料车的吨位,计算每车土的堆放距离,然后在下承层上划出相应长、宽的方格标记,上土时,每车装土数量应基本相同。
(2)平地机整平及翻晒破碎:平地机整平,表面应求平整,并有规定路拱;
对取土场中土料含水量大的应在推平后及时进行破碎翻晒处理,翻晒时先用铧犁由两边至中深翻一遍,旋耕机随后进行粉碎,晾晒2-4小时(根据气温控制)后旋耕机再度翻拌;
而后铧犁由中至边再次深翻,旋耕机按序跟进粉碎、翻晒,以尽快降低含水量,在土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-4个百分点时方可进行布灰作业。
(3)布灰:生石灰应提前10d-12d进场充分消解,根据厚度和预定的干容重及石灰剂量计算每平米石灰用量,并计算每车石灰的摊铺面积,用刮板将石灰均匀摊开,表面应无空白,量测石灰的松铺厚度,根据石灰的松密度和含水量,校核石灰用量是否正确;
对局部石灰量不均匀处进行处理,保证作业面上石灰撒布的均匀。
(4)拌合:按照“速度均衡、幅间重叠、拌匀拌透”的原则,摊铺初平时“宁高勿低”,摊铺终平时“宁漏勿补”;
应采用两台稳定土拌和机集中拌合,拌和深度应侵入下承层1cm-2cm,按规范检查石灰剂量、拌和深度及均匀性,拌和后土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。
(5)精细整平:混合料拌和均匀后,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,在直线段,平地机由两侧向中间刮平;
用压路机立即在初平路段快速碾压,以暴露潜在的不平处,用人工配合,重复以上步骤,直至整平合格,整平时要注意保持规定路拱、横坡度和接缝处的顺适度。施工中注意交通封闭。
精细整平:平地机刮平。
(6)碾压:碾压时应按照“先轻后重、先边后中、先慢后快”的原则,连续不断地碾压至规定的密实度;
含水量适宜的填料应及时碾压,防止松散填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,导致含水量损失难以压实;
一般为24小时以内,在气温高于30℃时,碾压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完成,必须配备足够的压实机具;
含水量不适宜的填料应进行调整处理后方可碾压,保证含水量略大于最佳含水量;
碾压时,按由边到中以低到高,重叠1/2轮宽的原则进行碾压,碾压遍数及工艺应根据试验段总结为依据;
在碾压中如有“弹簧”、松散等现象,及时处理,使其达到质量要求;
碾压完毕后,试验人员检查压实度,不合格时应及时补压;
标高、平整度、横坡不合要求时,应在终压成型前及时修整,不得采用“薄层贴补”处理。
连续不断地碾压,直至至规定的密实度。
(7)养生:混合料碾压完毕后,应及时养生,保持一定的湿度,不应过干、过湿或忽干忽湿,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,采用土工布覆盖,并封闭交通;
石灰土养生期完毕后,应尽早进行下道工序施工,避免石灰土含水量发生变化后产生干缩裂缝。
(8)尽量减少接缝数量。在接缝处理时,应切除部分旧混合料再接铺,使新旧混合料相互密贴,尽量缩短接缝两侧新旧混合料铺筑的时间间隔。
2、水稳基层工程
(1)材料管理:必须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,原材料质量不均衡是水稳基层离析松散及收缩裂缝主要原因之一。
(2)配合比控制:设计配合比时,选择合适的原材料,材料的级配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水泥稳定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,应采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或矿渣水泥,不得采用早强型水泥。
(3)拌合站控制:
一是控制原材料,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清场;
二是上料仓不能出现断料现象;
三是杜绝原材料混料现象;
四是测量其计量的准确性。
(4)施工过程:水泥稳定混合料随拌随用,务必在水泥初凝前铺筑、碾压完成,及时养生,保证养生期和养生温度。
做好接缝处理,使新旧混合料相互密贴,缩短接缝两侧新旧混合料铺筑的时间间隔。
(5)如果在沥青面层施工前出现了干、温缩裂缝,应采用聚酯玻纤布或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进行铺贴处理。
3、透层、封层、粘层
(1)透层喷洒时机:石灰稳定土、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的透油层在基层碾压成型表面稍变干燥,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洒布透层油。
(2)下封层施工标准化:试验段长度为100m-200m,通过试铺确定沥青撒布方式和洒布量、集料撒布方式和洒布量、碾压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。
下封层施工:撒布均应,粘贴牢固。
(3)封层施工,在沥青下面层施工前一天进行,喷洒均匀、厚度适宜。轮胎型压路机碾压2-3遍。
(4)封层撒布起步阶段,采用土工布进行隔离,消除车辆起步时撒布量集中、过大的现象。
(5)粘层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,洒布数量宜通过试验确定。